制造業重新“進城”:新一線城市為什么紛紛開啟再工業化
發布時間:2020-08-12 08:34 點擊量:4835次
越來越多的新一線城市開始重啟工業化路徑。6月22日,濟南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,提出加快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這是時隔15年,濟南再度發出“工業強市”的號召。一個月前,南京首次將工業列進各城區考核,這也是10年來的第一次。這些三產占比均超過60%的新一線城市,為什么相繼回歸制造業?
“隨著城市功能升級,大城市包括世界級城市的服務業比重會越來越高,但這并不意味不發展制造業。”中制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、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,對標全球,無論是紐約、倫敦還是東京,制造業都保有一定規模。
倪鵬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,改革開放后,迅速崛起的中國制造業助力城市經濟迅速騰飛。但近年來制造業占比下降過快,已成為國家和城市競爭力的隱憂。當下重視制造業發展,對國家和各大城市而言都具有非常長遠的戰略意義。
長期以來,工業和服務業是經濟發展的兩大主力,自2013年中國的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二產后,服務業逐漸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重心,并被視為經濟結構優化的象征性指標。城市的產業發展方向也逐步朝著第三產業的提升而去。
西安是一個典型的案例。中制智庫研究院副院長謝良兵表示,西安經濟一直處于全國20-25名之間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工業主要是制造業的相對落后。僅看GDP排在西安前面的泉州、東莞和南通就可發現,這幾座城市雖為地級市,但制造業都特別發達。
一直以來,帶動西安經濟發展的主要是第三產業。西安2019年的數據顯示,三次產業構成為3.0∶34.0∶63.0。中制智庫研究院副院長謝良兵分析說,與北上廣深等城市第三產業比重高的原因不同,這些城市是經過了工業化之后的良性發展,而西安顯然不是。
過去幾年,同處西部地區的成都就提出了“再工業化”的發展路線,用第二產業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。中部地區的鄭州則強化制造業,以帶動經濟向前。謝良兵認為,西安同樣需要這樣的“再工業化”,西安顯然過早地進入了“去工業化”階段。
西安統計局的一篇文章提到:“截至目前,全市僅8家企業產值過百億,數量嚴重不足。從體量上看,8家企業合計產值近2000億元,趕不上鄭州富士康一家企業年產值”。從引進三星、華為、中興、比亞迪開始,西安也走向了“再工業化”之路。
杭州同樣如此。2019年,杭州提出“新制造業計劃”,首次將數字經濟和制造業列為高質量發展的“雙引擎”。十年前,杭州提出把服務業打造成為“首位經濟”。人們都很好奇,為什么以電商為核心的三產大市杭州,要重新向制造業進軍?
數據顯示,2019年杭州市的三產比重已達到66.2%,但制造業卻成為一大短板,2019年制造業投資僅增長了3.0%。杭州變化的背后還有一個大背景,就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,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很容易造成經濟不穩定。
因此,現在一些新一線城市提出發展制造業,或者說所謂的再工業化,實際上是在補短板。眾所周知,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,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和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所在。這些年,歐美等國家回歸制造業背后的邏輯也在于此。
當然,需要警惕的是,工業重回新一線城市,重回主城區,或者說新一線城市再工業化,并不是要把服裝、玩具等傳統產業重新搬回新一線城市,而是要發展新興、高端的現代都市工業。比如,西安提出的打造“硬科技之都”概念。
編輯:薈智君
免責聲明:我們尊重原創,也注重分享;
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;
本公眾號所載文章、數據僅供參考,交流之目的。